3 中國經驗 雲端分享
文物回國了,但這仍然不是最終的結局。
2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開展實物鑑定,認定該批文物中,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地域分佈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陝西、河北、貴州等。
據鄧超介紹,從整體來看,這批68件文物器型較為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對照着圖片,鄧超介紹了其中的幾件。唐三彩七星盤,1套8件,由承盤、6個小杯和1個大杯組成,盤外壁及杯器身施黃、綠、白等釉,釉色鮮亮,七星盤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再現,也反映出唐代製陶工藝的高超水平;1只元明時期的石雕馬,對比貴州遵義播州土司墓出土的同類石雕製品、成都蜀王家族墓地類似的出土釉陶,專家認定其為西南地區所出土的元明時期石雕製品;瓷器中宋代的青白瓷數量較多,從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綜合看,這批青白瓷的生產窯口有江西景德鎮窯、金溪窯,安徽繁昌窯等,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生產技術的普及與傳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4件梅瓶及器蓋,從胎釉及工藝來看,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個墓葬,極為難得,現將其歸為成組文物;3件小鉛釉樂舞俑,紅胎、鉛釉,比較完整,殘存有釉,能反映漢代低温鉛釉技術輸入與發展的情況,以及漢代音樂舞蹈的內容,在以往的考古出土資料中不多見,尤其成套的釉陶樂舞俑更加稀有。
今年時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年公約”)50週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在線會議方式組織開展紀念活動。國家文物局在官方網站開設了專題網頁,將此次追索回國的文物、追索過程在線展示,為廣大社會公眾獻上文物迴歸後的“首秀”,也以此慶祝公約誕生50週年,與國際社會分享文物追索返還的“中國故事”。鄧超説,網上放出了百餘張高清、無水印的圖片,歡迎公眾欣賞、下載,以及公益性使用。
4 久久為功 未完待續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關強表示,流失文物追索不僅牽涉極其複雜的法律難題,還往往涉及民族情感和國際關係,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系統工程,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20多年前3000餘件文物的追索返還,經歷了艱辛曲折的過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英國尚未加入“1970年公約”,缺乏政府間返還的共同法律基礎。從更深遠的歷史維度來看,經過25年的不懈努力,這批流失文物最終全部順利迴歸,具有重要案例價值與國際意義。
關強介紹,20多年來,中國政府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和流失文物追索能力,與23個國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議,建立彰顯中國特色的國際合作機制,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堅持呼籲歷史流失文物應迴歸原屬國,為改革和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記者查閲資料得知,僅“十三五”期間,以政府間追索返還合作方式回家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達1242件(含本次68件),其中,2016年,加拿大政府歸還一對19世紀建築木構件;2017年,埃及政府返還其海關查扣的13件錢票等文物;2019年,美國政府返還361件套流失文物;2019年,意大利政府返還796件流失文物;2019年,土耳其政府返還陶俑及浮雕文物。
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迴歸,為我國政府持之以恆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追索跨國行動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文物追索跨國行動並未停止。就在發佈會當天,埃及向我國移交了在埃查獲的31枚中國古錢幣。
文物迴流的故事,未完待續……(記者 李韻 圖片均由國家文物局供圖 首都博物館羅徵攝)